2007年5月18日 星期五

Microsoft to Buy aQuantive for $6 Billion 微軟花60億美金併購網路廣告公司aQuantive

一起床就看到這則驚人的新聞,60億美金!相當於快2000億台幣!這大概是微軟史上金額最大的一宗併購案了。看來M$想要用更多的$$$回嗆Google上回的31億DoubleClick大出手?!

總之M$ vs Yahoo! vs Google的網路廣告戰國時代已經開打了....之前算春秋時代好了...

2007年4月16日 星期一

在此獻上 Justin.tv 真人實境秀 - 讓你看光Justin的每天24小時生活




剛剛一時興起回Justin.tv看看,難得終於錯開了他的睡覺時間(前幾次連上剛好都是半夜,還有一次恰好碰上他從賴床翻來翻去到爬起床的片段...我很想說...別再讓我看到「床戲」了!)之前沒注意到有embed的選項,反正現在就把影片串流放上這邊方便以後收看!

一些關於Justin.tv的資訊:

影片的主角Justin Kan頭上隨時戴著小型攝影機和麥克風(Mobile Camera,我起初以為是普通Webcam),一部筆記型電腦放在背包裡,傳輸方式透過四張Evolution-Data Optimized協定網路卡將壓縮過的影音串流在網路上大放送。影片24小時全年無休,除了睡覺會把攝影機拿下來(放在腳架上鏡頭對著自己),Justin連上廁所都會把攝影機開著。從07年3月29開始,到這篇文章post為止Justin已經連續播放了29天17小時。

Justin也會把他的一些重要行程放在網頁上,例如訪問某些名人,或是和某人約好哪天的飯局,或是幾點幾分要去參加某個派對,甚至是上節目通告。部份精彩片段也會保存下來,好讓錯過現場的網友觀賞。

熱血的網友除了收看外也不忘「互動」一下。前陣子遇上網友惡作劇,由於Justin把住宅電話公佈在網路上,因此網友謊報Justin所在的公寓發上兇殺案(stabbing),於是大家就眼睜睜看到兩名警員破門而入的實況。不久又被謊報房子失火,這回六輛消防車趕到他家門口,但因為是發生在戶外,所以這次沒得實況轉撥。經歷這些事件後,警方把他的電話號碼列為特殊名單,要經過特別確認,而Justin也很快換了號碼並不再公佈。

不過前兩天看到Justin在Twitter上放出了這樣的訊息:"I'm taking a day off next Tues... Anyone want to wear the cam for a guest day? Email justin@justin.tv" - 「我下禮拜二(4/17)要休息一天,有要來客串演出嗎?」看來他也想放假了,就怕還是有媒體攝影機跟著他跑。客串應徵者應該不少,起碼我目前知道TechCrunch的客座編輯Steve Poland正在積極爭取這個機會!

上回跟朋友聊到,若在亞洲,尤其是華人圈,應該沒有人敢這樣大辣辣出賣自己的隱私吧!沒想到,一說完順手查了一下Justin Kan的背景,驚覺他是個American Born Chinese(光看長相猜是亞裔,但就是聯想不到華人),本名簡彥豪,23歲,耶魯大學畢業,目前居住在加州。

ok!那就有空多看看支持一下華人同胞吧!順便學學英文還有體驗美國生活文化(如果真的可以的話...)

Update: 靈光一閃,台灣也許可以學一下。民風保守,沒有人敢玩真的?沒關係,就設計成真假參半的美式Reality Show模式。一週刊賣這麼好,窺視名人想必是個大市場,除了明星外,「許純美.tv」或是「柯賜海.tv」如何?不然人人都猜不透政府官員在忙些啥,就來個「立委.tv」吧!再不然台灣這個如此熱愛美女經濟的小島,找個相簿美女來戴攝影機,創個「正妹.tv」也行,或是「黑澀會妹妹.tv」...

說正經的,這壯舉應該不單只為出名而出名,知名矽谷創投公司Y Combinator的創辦人之一Paul Graham肯投資Jutsin美金50,000,也應是預見了Justin.tv的商業模式。也許是在影片中放入廠商的置入性行銷?也許是讓廠商付費爭取Justin訪談機會?或是拿這套專播技術的販售授權?Who knows?

2007年4月15日 星期日

數位化你的每一刻

我們常說「數位化生活」,但如果真的「把生活數位化」又會是怎樣的一回事呢?

現年71歲,任職於Microsoft Media Presence Research GroupGordon Bell和所屬團隊正在研發一套能儲存管理「記憶」的系統:MyLifeBits Project。這計畫開宗明義就點出 "MyLifeBits is a lifetime store of everything."

這位Bell先生每天在胸前掛上一台數位相機、錄音筆。相機每30秒就照一張相片,錄音筆則是沒有停過。(老實說這讓我想到webcam實境真人秀justin.tv,如果他把串流影片統統儲存起來就更可怕了,問題是有這麼大的硬碟空間嗎?請Google贊助一下空間好了:P)

除此之外,Gordon Bell已經五年沒有刪過email,超過10萬封信件在inbox,光和家庭有關的照片也超過5萬張。曾經唸過的書,聽過的CD,看過的影片,寫過的筆記,往來的書面信件,發表過的演講等統統被他拿來數位化。未來他還打算把電話交談內容、即時通訊內容、聽過的廣播、看過的電視片段統統擷取下來數位化收藏。

滿酷的,但存放一堆沒有經過整理的資訊在電腦(或網路空間),到頭來還是讓人不勝負荷的資訊垃圾啊。就等等看這個Project是不是真的能變出什麼把戲了。

說真的Microsoft的野心越來越大了,除了主宰OS市場,進軍消費性商品,現在還想征服大家的美好回憶...

倒是以後儲存媒介的成本會越來越低,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數位化保存也不是不可能的事。如果記憶真的變成龐大的資料庫,哪天想到來搜尋一下2007年4月16日11:00 - 12:00之間我在幹嘛也挺炫的,只是隱私權就成了個大問題,得小心別讓別人搜尋到你的秘密了。(雖然我知道大家都很想搜尋別人的記憶...)

下面是CBS採訪Gordon Bell的影片:



相關連結:

CBS 文字版報導
Scientific American Featuring Article
Fastcompany Magazine Article

可以「點」的短片- Hypervideo

剛剛朋友送來一個linkVideoClix是目前把Hypervideo這項技術商業化最成功的公司。簡單來說,Hypervideo之於影片,就像是Hyperlink之於網頁,可以讓你點選影片上的一草一木,滑鼠輕輕一點(但要把握稍縱即逝的畫面啊!),一旁或新視窗就會秀出額外的相關訊息。想快速了解這有多high,可以看一下這段007 Golden Eye的demo

我想這對廣告業來說影響最大。業界一天到晚喊著要做出互動廣告的口號,Hypervideo就是個很有潛力的技術。說不定以後轉到電視購物頻道,先叫主持人閉嘴,自己點選有興趣的物件內容慢慢研究,或是看球賽轉撥時,對著球員一點,戰績/戰鬥力就能馬上在一旁的子畫面分析出來...:P。

也許不久的將來,網友會在YouTube上點選網網相連的影片群,或是評論、回應直接連結到影片的某物件,影片播放中暗示觀眾某某物件可以點選(像是早期RPG遊戲的地圖出口都有個箭頭;可以溝通的NPC頭上都有個驚嘆號或是發光體那樣的概念)。國外已經漸漸興起一股用影片回應的影片的風潮,只是我個人太懶,還是覺得這樣回應太費工夫了。

Hypervideo也有機會發展為像wiki一樣共同創造影片的平台。希望到時候別變成影片拼接大雜燴。

查了一下wikipedia的資料,Hypervideo似乎在許多年前就開始發展,唯當時礙於頻寬,連一般串流影片都很難推廣,更別提在呈現手法上動手腳了。

要製作Hypervideo得透過authoring tools,可以在HiperVideo Studio這邊找到相關文獻,也可以下載試用版來玩玩。VideoClix的tool這邊下載,但只支援MAC OS。據說Flash透過外掛程式也能做出類似的效果。

2007年4月14日 星期六

FireFox的使用者比較有錢?

除了大家在台灣媒體比較常聽到的Alexa外,全球市場中還有ComScore, Compete, Hitwise, NetCraft, 以及老字號AC尼爾森旗下的Nielson/NetRatings等網路市場調查/流量統計/網路使用者行為分析公司。

ComScore前兩天開了一個叫做ComScore Voices的官方blog,在這blog中,兩位ComScore的創辦人 - Gian Fulgoni和Magid Abraham將和讀者分享一些心得。

雖然目前只有一篇,不過我還滿期待日後在ComScore Voices看到一些原本要花大錢才買的到的內容!

ok言歸正傳,第一篇post開場主題就是IE和FireFox的使用者族群大對決,其中一項相當有趣,超過55%的FF使用者年收入超過75,000美元,相較起來,IE使用者年收入超過75,000美元的只佔總數39%。乍看之下還滿與有榮焉的,(如果用FF就可以加入有錢人那國的話還真不錯:p)

參考此圖:



不過回過頭來想,會拿FF當主要瀏覽器的使用者本身應是對網路科技較熟悉的一群,而這族群如果又來自於高科技產業的精英份子,那麼出現這樣的結果也就不足為奇了。假設換成比較總財產,IE應該就可以揚眉吐氣了,當然前提是世界首富比爾蓋茲先生愛用自家產品,外加全球第二富有的華倫巴菲特先生和比爾是好朋友...

其他統計結果還有FF使用者族群較年輕,男性比例較多,這應該都是預料中的事了。

ComScore Voices FF v.s. IE 原文

到oDesk找全球程式外包人才

基本上oDesk的定位應該是給企業out sourcing的全球網路程式設計人才資料庫(on demand),但我看一下報價,對個體戶或是有心創業者來說應該還算可以接受,如果你的project或是偉大的創業計畫,偉大到全台灣都找不到人可以接手時,可以試著到oDesk找找看。(不過前提是要有辦法用英文溝通...)

除了像是一般人才招募網站的功能外,因為是著眼在海外合作,所以oDesk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協同管理介面,可以讓雇主追蹤、管理進度,和外包雇員溝通,或是雇員間在此平台組成一個專案開發團隊。網站本身也簡化付款流程,以每個禮拜支付一次薪資為基準,每週會列出團隊成員共花費了多少小時。

招募的介面上有工程師在oDesk的受僱用總時數,雇主的評價(星星),最後一次受雇時間等資訊,當然也少不了基本的履歷資料。

oDesk的另一特色:因為主打On Demand Global Workforce,所有工程師都是以時薪計費,而最近也開始慢慢加入以一整個project為單位的計費。照官方說法,這些來自全球各地高手們開出的平均時薪價碼,約15美元,而case約平均美金500元。

下圖是擷取自首頁的job list情形:

在wikipedia的公司介紹中,提到了"globally competitive wage levels"這樣的字眼,um,是真的可以在oDesk找到平均薪資要求還要比台灣低的人才嗎?!我滿好奇來自印度或是大陸應徵者會根據當地的行情開價,還是根據這網站供需效應開價?

還有另一個滿有趣的官方統計資料:美國、英國、加拿大、沙烏地阿拉伯、澳洲是前五大雇主方,而在此登錄的工程師前五大來自於印度、蘇俄、烏克蘭、美國、菲律賓。

ps. wikipedia上的簡介中提到oDesk的o就是no的意思,no desk就是提供一個不論何時何地都能遠端合作開發案子的願景。

這邊有影片簡介

TechCrunch相關資料

Update: 類似的網站還有RentACodereLance(範圍更廣)

2007年4月13日 星期五

Google宣佈以31億美金併購DoubleClick

2007年真的是美國網路業的併購年,繼Cisco以32億美元併購WebEx,Microsof以傳聞中的8億美元買下Tellme,緊接者根據TechCrunch的報導,Google不久前又宣佈要以31億美金 (約當初併購YouTube的兩倍價錢)買下DoubleClick。聽說之前Microsoft和Google皆對這樁併購案有意思,可能是兩邊都抱著非到手不可的決心,我猜想,也許是經歷一番激烈的PK後,喊出了31億的天價。看得出來Google對網路廣告這塊大餅是吃定了,再硬都要整塊咬下去!

總部位於紐約的DoubleClick是美國知名網路廣告服務的供應商,成立於1996年,曾在NASDAQ上市,於2005年時又被私募基金Hellman and Friedman買走。目前每年的收益約3億。

我記得在Tim O'Rielly對web 2.0的定義一文中曾提到DoubleClick,並將之歸類為web1.0時代的網路廣告代表(拿來和Google的Adsense比較)。言下之意,似乎是間business model已經過氣的公司,(至少我的印象是如此啦:p)。不論如何,能夠撐過Y2K網路泡沫衝擊的公司總是有幾把刷子,現在投資人應該都笑呵呵獲利出場了。

31億美金...將近1000億台幣,這個數字有多誇張?我想起前幾天在ptt stock板網友分享的台灣前幾大龍頭產業的資本額,來比較一下:



(單位億)

2330台積電 ----2582.97
2303聯電 ------ 1913.12
2886兆豐金 ----1116.94
2002中鋼 -------1105.38
2883開發金 ----1064.28
2412中華電 -----966.78
6505台塑化 ---- 924.85
2882國泰金 ---- 922.41
2885復華金 -----831.21
2475華映 ------- 821.26
2891中信金 -----798.61
2881富邦金 -----771.91
1303南亞 ------- 762.36
2409友達 -------757.34
2890永豐金 -----704.87
5346力晶 -------692.90

(以上僅是股本/資本額,資料來源應該是取自Yahoo!奇摩股市,市值還是要看目前股價決定。)

實在無法想像如果哪天Google心情好來台灣大採購...